会员登录 Login |
|
|
|
|
|
音响指挥家论(五) 日期:2007-11-19 作者:江伟杰 |
|
音响指挥家论(五)
要素四:音响器材——演奏家
《视听前线》(2005/09)
有人认为,乐器演奏家面对的无非就是三件事情:一是手上的乐器、二是自己双手的演奏、三是乐谱中的音乐,无数演奏者在长达几十年中,坚持每天练习和研究,主要也是为了切实地掌握好这三件事情。而一个音响发烧友,只要有一套最高档的音响器材,既不需练习也不需学习音乐或音响知识,只要把唱片放进去,按按遥控器,就可以开始欣赏美妙的音乐了,果真就如此简单吗?
有这样的人,而且数量还不少,他们以为拥有更高档的音响器材就等于是水平更高的发烧友,当听到某人用的是不太高档的音响器材时,就认为他是一位初哥。我曾到过不少人家里听他们的音响,发现器材的高档与否和音响效果的好坏,不是必然成正比的。
正如要评价一位演奏家的水平高低,不能光凭他手上的乐器价值多少来作判断的。我认识一位世界级的吉他演奏家,他是曾获得八届吉他比赛的世界冠军,而他之所以参加这么多比赛的目的,原来只是为了去拿奖金。我的天啊!你去拿奖金是这么轻松,试想一下碰上他的其他比赛选手是何等的痛苦。这位演奏家手上用来到世界各地开音乐会、录音、比赛的乐器,价值还不到一万美元,他现在正想换琴,但前提是必须把手上的这把琴卖掉,才有钱买新琴。
但话又说回来,弹琴的人都知道一个道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假如连高档乐器或高档音响器材都还没有使用过的人,其控制能力也可能是有限的,就等于还没有骑过千里马的人,其骑术也许是有限的。别以为一位普通骑手骑上千里马就理所当然的可以日行千里,说不定还没有骑到马背上就已经给摔下来了。通常比较一般的琴,由于不是太灵敏,所以当你弹得好时它也不会有太好的效果,当你弹得不好时它也不会有太差的效果;但当你初次接触好琴时,你会发现难以发挥它该有的能量,同时还会发现平时不拘小节的演奏习惯,其缺点会被暴露得如此的明显。那么是不是说好琴、好音响、好马都是难以控制的呢?
说是也是,说不是也不是,无论琴也好、音响器材也好,能达到接近完美是相当少的,不同档次的器材只是程度上或能力上的不同,甚至只是功率上的不同。大部分器材,包括高档器材都存在个性和特点,甚至是某方面的优点和缺点,例如一个球队的高个子球员同时有身高的优势和技术粗糙的缺点,而另一位矮个子球员又有技术熟练的优点。关键是如何辨别出一件器材的个性特点和相对的优缺点,并能发挥其优点和控制其缺点。
在讲个性特点之前,我们先来理解中性和无个性。就以频率响应来说,从20Hz的超低频到20kHz的超高频之间的频率,都应该有平直的响应,这就叫中性和无个性。由于人耳听觉特性对低频和超高频的听觉不如中高频的敏感,可以在音响器材的调试时,适度的增加一点低频和超高频,这样我们可以听到录音作品中真实乐器和演奏家呈现出来的真实美。除了以上讲到的量外,假如全频段中每一个频率的声音质量都达到清晰无缺陷,那就更理想了,这是真正意义上的优点。
但要达到这种程度的平直和理想值是谈何容易啊!绝大部分器材得到的都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条曲线甚至是山峰或山谷,调试得当的曲线就叫个性、特点、好听、甚至是“优点”,调试不良的曲线就不好听甚至是缺点,而明显的共振峰和山谷就叫缺陷。在无法达到理想线的情况下,在千百种不同的曲线中到底哪一类是属于好听,而哪一类又属于不好听,这就有待对技术和艺术的不断认识和感性的培养与不断完善,甚至还牵涉到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辩证总结,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感悟和修养。无数的艺术家正是以这种精神,把艺术历史从古典发展到现代的。
以一个学习乐器演奏者的发展过程为例:初级程度的演奏者,他的注意力通常集中在如何弹清楚每一个声音和提高音量,用发烧友的话来讲就是注重分析力和力度;中级程度的演奏者,他开始注重音色和提高演奏速度,用发烧友的话来讲,就是注重音色、音场感和速度感,比如当他认为圆润的声音是好听的,那么他就在弹任何一个音时都想弹出圆润的效果;高级程度的演奏者,才知道原来不是每一个声音都需要大声、圆润、快速的,原来各方面都需要有对比才能使作品更有有表现力和张力,用发烧友的话来讲,就是要高传真和不要有音染以及要有动态,不过这时候的对比度依然还是有点过火;大师级的演奏家才能做到适当,在该快的地方才快,在不该圆润时就不圆润,甚至在某些地方虽然有些故意的过火,但还是在不会令人感到不适的同时,产生更妙的效果,这就叫控制自如、炉火纯青,既有理性而又能令人感动。
每一个演奏者都会投入最大的精力去追求演奏技术、对乐器的控制能力和艺术水平的提高,还会尽力去寻找一把到几把称心如意的好琴。不过有部分发烧友却刚好相反,他们花掉大量的精力和金钱去追求音响器材的“升级”。他们还往往新买回来的一台音响器材,在还没有足够热身或者还没有让该器材发挥出应有的水平,在还没有真正发现该器材的优缺点的情况下,就误判该器材不行,让一些器材死得不明不白,而变成了抢手的二手货。
也有不少的演奏者在选购高档琴时,还保持着他弹奏原有那把琴的习惯方法来弹一把新琴,而不懂得适当调整一下演奏方法去适应和配合一把新琴。另外,以吉他来讲,世界上属于好的琴弦品牌也有不少,有一些较大的琴弦厂牌,一家就有好几十种不同规格型号的琴弦可供选择。在众多不同规格的琴弦中,其实只有少数几套最适合与某一把琴配合使用,甚至在任何品牌型号的琴弦中都找不到一套最合适的,而需要用某一品牌型号的高音弦配合另一种品牌型号的低音弦才有最佳的效果。对于在平时练琴、录音、在室内乐厅或交响乐厅等不同场合演奏时,都可能需要更换不同的琴弦才会有最佳效果。
象CD转盘、解码器、前级、功放、音箱等音响器材,还必须配合线材以及其他音响附件,才算是完整的一套音响组合。当更换任何一种音响器材或音响附件时,声音都必然或多或少的有改变,但要记住,我们需要的是改善而不仅仅是改变。至于如何判断到底是改变还是改善就要考验你的功力了,要是每作一次改变都属于改善的话,那么恭喜你,这是代表你的音响效果在不断的进步;但假如是每做一项改变只是纯粹的改变时,也要恭喜你,因为你在玩音响的同时,音响也在玩你,大家都玩得一样开心。
在一套音响组合中,到底更换那一个硬件会有更明显的变化,顺序是音箱-功放-转盘-解码器和前级,当然,投资额也应该按照这个排列顺序的大小来投入。假如将音响室也比作音响硬件的话,那么音响室的声学装修应当算是最重要的音响硬件。
线材通常人们把它理解为附件,但有经验的发烧友都知道,当主要音响硬件达到某一个档次时,有时侯更换线材所起到的作用,几乎接近更换除音箱以外的其他硬件的作用,尤其是电源和电源线。电源到底是否属于音响硬件?当然属于了,有没有想过音响系统里究竟谁在唱歌,是电在唱歌,电是流通在音响里的血液,而电源线就相当于血管,所以电源也应该属于音响硬件;如果把它说成是附件的话,那么总电源线、电源处理器、电源插板应当属于最重要的音响附件。由于每一台机的电源线都要插到总电源处,所以处理好总电源就等于起到更换几条分电源线的作用。对于总电源线中的几条电线中又以地线为最重要的一条电线,地线最佳的解决方案是专门为音响埋设的专用工艺地线,但由于缺乏施工条件,难以埋设阻抗值达到标准的工艺地线,所以住在大楼里的音响发烧友大多只有选用合适的地线线材接到大楼的共用地网中。
除了以上讲到的线材以外,又以喇叭线为最重要的线材,而在其余的信号线中,普遍认为是越靠前面的效果越明显,也就是说更换CD机的信号线效果要比更换前级信号线更加明显,就连传输数码信号的数码线也不例外。原则上在一堆不同品牌型号的线材里,只有少数在配合某一台音响器材时能达到最佳效果的,当更换某一台机时,比方是更换前级,原来用于前级的那条电源线,有可能因为不再适合新更换的这台前级而需要再作更换,以至使发烧友家里的线材数目多于器材实际需要的数目,而其中多出来的是作为必要的备用线材。线材和备用线材应尽量避免同一型号连续使用,除非有两台机的性格特点比较接近。不过,当要对比试听两台前级时就要使用两条同样的电源线,以免让两条不同电源线的不同性格特点,影响到两台前级的对比试听结果。
至于线材的接法,又有各种不同的方式,比如电源线的接法,就有人提出只有其中一台机接地,比如是功放,而其余机的电源地线是跳开不接的接法,又有人提出数码设备的电源要于前后级分开接。但数码设备信号线是不可避免的与前后级连接,到底哪一种接法更好,我认为要作对比试听并以有改善者来作取舍,因为每一台机的电路设计,以及信号线是使用平衡线或同轴线等方面有所不同,所以不能一概而论。对于喇叭线,可分别对应不同特性的高、低音喇叭,采取四线分接的方法会有明显的效果,但却不是随便四线分接都会有改善,需要对喇叭和喇叭线有足够的了解才能获得良好的改善效果。
除了线材以外,其余的音响附件大部分都是属于控制谐振之类的产品,包括有音响架、托机板、脚钉、磁悬浮、弹簧、吸振砂袋等。使用这些谐振附件的目的,就是要避免不良共振、抑制共振峰、减少振幅、以及改变共振频率等等,这些大部分都属于被动手段,但也是必须的而且是有效的手段。毫无疑问,这些谐振附件都有档次之分。但却不是高档的就一定适合于每一台器材的使用。有不少音响行家说脚钉最好效果是用三颗,我看未必,三颗有优缺点,而四颗也有优缺点,关键是要看改变的方向是否属于改善所需要的方向,另外脚钉安装在器材的不同位置其效果也会有所区别,要作耐心的反复尝试最后再作决定。
音响发烧友通过这些音响附件的不断尝试和追求,也偶然遭到某些音响“专家”的抨击,他们甚至认为这些发烧友是一群疯子,其实这里边有不少内容本来就是科学的,只不过他们暂时还没有发现这些科学的理论而已。众所周知,声音会引起声场中物体的谐振,前面曾提到,不同的音响器材会有不同的频率响应曲线,当振幅不过分的谐振频率刚好处在曲线凹陷频段时,该谐振就会使听感产生相对良性的感觉;当谐振频率出现在曲线的凸起频段时,就会有不良的感觉;而振幅过度的共振峰就会使该频段声音产生音量过大同时又模糊不清的缺点,另外还会对其他频段产生不良的影响。
在刚刚结束的广东国际音乐夏令营上,有位外国专家批评中国的少儿音乐教育从一开始就错了,他说中国的音乐教育过于强调技巧,而外国的音乐教育更多的注重音乐素质。于是又有两位中国专家发表意见,其中一位认为外国小孩演奏技巧不好也是缺点;另一位支持外国专家的观点,同时还批评音乐考级有负面作用。我却认为音乐考级的正面作用还是更加明显,因为世界各国都有音乐考级,由教育专家制定的考级程序既为学琴者指明方向,又可以通过考级检测其学琴方法是否正确,而为考级而考级的负面作用是可以通过宣传加以引导的;至于技巧和音乐素质的辩证关系,应该分开两种情况来分析:假如学习乐器只为陶冶情操时,可以以音乐素质教育为主,但假如学习乐器是为了培养音乐人才时,我认为目前国内孩子们的演奏技巧和音乐性都还不够,因为孩子们文化课作业的负担也太重了,根本就不够时间练琴,更谈不上音乐素质的培养了。
同样的道理,假如玩音响的目的是为了陶冶情操,可以注重软件;但假如玩音响是为了在家里能够听到最真最美的音乐,那么硬件、技巧和素质是一样都不能少的,正如前面提到的,假如没有称心如意的好琴、没有熟练的演奏技巧、没有对音乐艺术的了解,是不能成为优秀演奏家的。(待续)
音响指挥家论(一)
音响指挥家论(二)
音响指挥家论(三)
音响指挥家论(四)
音响指挥家论(五)
音响指挥家论(六) |
|
|